常规体检能检查出癌症吗?肿瘤标志物真的靠谱吗?
[本文为疾病百科知识,仅供阅读] 发布日期:2020-11-26 阅读:1,255肺癌、胃癌、肠癌……偶尔总能听到身边谁谁患癌的消息……
根据《2017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统计数据,中国每年新诊断癌症病例429万例,总死亡281万例,相当于每分钟约8.2人被确诊为癌症,约5.4人死于癌症,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双率,甲状腺癌发病率快速上升。
关注健康的人都把“防癌”提上了日程!防癌,除了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体检”似乎也显得格外重要。癌症早发现和晚发现,也许结局完全不同。
而体检中,“肿瘤标志物筛查”成了不少人追捧的检测项目。但是,如果真的查出了“肿瘤标志物”升高,就一定是癌症吗?
肿瘤标志物升高,一定患癌症?
肿瘤标志物,是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查肿瘤标志物主要是为了:
① 高危人群早发现:
肿瘤标志物检测能发现早期无症状肿瘤,可先于X线、超声、CT、MRI或PET-CT等物理检查;
② 监测肿瘤的改善效果: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改善得如何,肿瘤是否有复发、转移,医生可以参考肿瘤标志物来初步做个判断。
而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代表100%是癌症!
首先,肿瘤标志物结果一般不会是“零”:
因为每个人的体内都有“癌细胞”的存在,生长出100多亿个新细胞的同时,也会长出1-20个“癌细胞”。所以几乎所有的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都不会是“零”,有一个正常范围,只要数值在正常范围内就是正常的。
我们的免疫系统能及时地处理掉这些癌细胞,所以一般人不易得癌。
其次,肿瘤标志物升高≠得了肿瘤:
虽然说“肿瘤标志物”绝大多数存在于恶性肿瘤中, 但良性肿瘤、正常组织也可能检测出肿瘤标志物。
为什么?因为饮酒、进补、服用某些药物、炎症疾病等都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超标。例如肝癌的标志物是AFP,肝炎病人也会导致肝癌标志物上升。
即使没有癌症,但肿瘤标志物持续异常,也可能说明身体在发出警报了——身体环境适宜癌细胞生存、免疫系统不能及时杀灭癌细胞、体内癌细胞偏多。就要注意身体健康了!
总之,肿瘤标志物仅仅只能作为辅助诊断!
那有必要去检测肿瘤标志物吗?
答案是肯定的。
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而言,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改善。
发现异常还需要做CT、B超等影像学检查,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做进一步检查。
不同肿瘤标志物,和这些癌有关!
1. 甲胎蛋白(AFP):筛查原发性肝癌,抽血检查。
2. 癌胚抗原(CEA):广谱型的肿瘤标志物,尤其是肺癌及消化道癌症检测。
3. 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 :非小细胞肺癌的血清标志物。
4. 糖类抗原125(CA125):广谱性肿瘤标志物,主要针对早期卵巢癌,抽血检查,可发现50%-60%的卵巢癌。
5. 糖类抗原242(CA242):消化道肿瘤标志物。
6. 糖类抗原72-4(CA72-4):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尤其是胃癌。
7.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小细胞肺癌的血清标志物。
8. Free-β-HCG:生殖细胞肿瘤的特异性肿瘤指标物,与肿瘤恶化程度密切相关;
9.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50岁以上男性筛查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10.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常见于鳞癌,主要是消化道、生殖道和呼吸道癌症,如宫颈癌、肺鳞癌、食管癌。
11. 糖类抗原19-9(CA19-9):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尤其是胰腺癌。
12. 癌抗原15-3(CA15-3):乳腺癌血清标志物。
13.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 :小细胞肺癌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
14. 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肝癌筛查标志物
15. 抗P53抗体:食道癌、结肠癌、乳腺癌标志物
16. 胰腺癌抗原(DUPAN-2):胰腺上皮细胞肿瘤标志物
没有哪一种肿瘤标志物的准确率能达到100%,一种肿瘤标志物也可能与多种肿瘤相关。肿瘤标志物间可以组合检测,这样有助于减少遗漏,提高检出率。
在日本体检中心常采用组合筛查的方式
高出一倍或者持续升高,要警惕!
一般来说,如果检查结果显示升高得非常明显,特别是增高超过正常值一倍、几十倍,或动态观察到持续增高的,说明有癌细胞在聚集。
建议再复查一次,如果经过复查之后,确实是大幅度明显升高,比如升高几十倍,通常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就很大。
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其他检测手段来排除癌症,如B超、CT、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或做细胞病理学检查。
尤其是以下这几种人:
■ 40岁以上人群;
■ 身体已经出现“癌症信号”的人;
■ 癌症高发区或有癌症家族史等高危人群;
■ 严重污染厂矿企业的从业者;
■ 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高危人群。
如何看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
1、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仅用于参考,疾病的诊断还需要结合相关影像学或病理学检查。
2、肿瘤标志物检测呈阳性不一定就是肿瘤,而仅仅是一种提示和信号,许多其他疾病也会引起肿瘤指标的异常。
3、当然,肿瘤标志物检测呈阴性也不能100%确定安然无恙,在肿瘤较小,或者肿瘤组织表面被封闭等情况会导致标志物检测不明显。
因此,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阴性但有肿瘤警告信号者仍需做进一步的防癌检查。
氨基酸指数检查也能检查癌症?
肿瘤标记物检查法总体上有一个巨大软肋,就是有时不够准确,原因是很多恶性肿瘤非要长到相当程度之后标记物数值才会窜上来,结果导致即便发现了很多癌也已经处于进展期,边际效应相当低下。而反过来就算数值上窜也不代表一定是癌,举一个最简单栗子就是肝脏的甲胎蛋白(AFP):长期慢性的乙肝丙肝或者肝硬化、都可能导致AFP上去。
还有一种血液检查,就是AICS(AminoIndex Cancer Screening)、即氨基酸指数检查。这种检查从2011年才开始在日本健康诊断机构导入。
人体含水大约六成、蛋白质两成。而蛋白质的基本构成成分正是氨基酸,共有20种。血液中的氨基酸浓度在健康人身上会始终以一定的比例维持着平衡。但一旦癌症发生,这种平衡就会被打乱,显示出异常的变化。氨基酸指数检查正是通过捕捉这种变化来判定罹患癌症的风险。
氨基酸指数检查通过电脑解析来测算接受检查者的患癌风险。这两年由于技术的改良、现在做一次氨基酸指数检查只需要采血5毫升左右。
氨基酸指数检查目前能够检验的癌症包含男性5种、女性6种。
男性分别为:肺癌、胃癌、大肠癌、胰腺癌、前列腺癌。
女性分别为:肺癌、胃癌、大肠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
检查结果出来的时候、会计算出不同癌症的风险值、从0.0到10.0(即:AICS值)。基于AICS值、患癌风险被划分成三类——A级、B级和C级。数值越低当然表示患癌风险越低、反之则越高。
体检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未发现肿瘤标志物=健康
40岁以上的体检人群,大多会选择肿瘤标志物检测。但各种肿瘤标志物仅仅只能作为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很多癌症发生时,肿瘤标志物的指标会升高,比如前列腺癌、肝癌等,但一些特异性不强的癌症,如肺癌、胃癌、肠道肿瘤等,肿瘤标志物往往显示正常值,但患者实际上已经患上了癌症。
误区二:没有相关症状无须做胃肠镜
很多国家将内镜纳入标准体检套餐。在日本发现的胃癌,40%以上是早期胃癌,而我国发现的胃癌,只有10%为早期胃癌。做胃肠镜的患者几乎都是有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的,主动要求检查的几乎没有。但实际上,早期的大肠癌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即使有些腹泻的症状也常被当成是普通腹泻。
误区三:X线可查出是否患肺癌
X线拍完胸片没事,是不是就不会有肺部肿瘤?肺部肿瘤筛查,还得依靠CT检查,X线检查并不准确。很多X线检查出来的肺癌,实际上已经到了晚期。
误区四:妇检合格=未患妇科肿瘤
常规妇科检查并不是衡量健康与否的标准,临床上碰到不少妇检正常却在不久后发现患上妇科肿瘤的例子。许多妇科病是没有早期症状的,例如卵巢肿瘤,它的发病率很高,但在I期、II期的时候没有症状,单纯依靠普通妇科检查很难筛查出来。
推荐阅读:日本血液净化:心内科专家教你如何预防隐形的杀手房颤?
本文链接地址:http://domo-kenkou.com/zixun/6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