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干细胞-干细胞,让慢性肾病再慢一点
[本文为疾病百科知识,仅供阅读] 发布日期:2021-07-14 阅读:1,171慢性肾脏疾病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为10-15%,而且由于肥胖和糖尿病的推动该疾病越来越流行,我国每年呈 6%~8%的趋势递增。
临床诊断为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盂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红斑狼疮肾炎、IgA肾病、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等等,当患病时间超过三个月,均可称为“慢性肾病”。通常,慢性肾病早期可见尿液中出现大量泡沫、尿中见血色或夜尿增多,即尿常规中出现尿蛋白(+)和红细胞(+),则可能为预警信号。
蛋白尿一旦出现,肾功能将不可逆转地下降,病情随时间不断进展。肾性血尿,多伴尿蛋白增多或管型,如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当慢性肾病迁延不愈,较终将发展成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F),目前缺乏有效的改善手段阻止慢性肾病向ESRF发展。
干细胞改善慢性肾病的机制有多种,较基本的就是向肾脏组织的分化以及对肾组织损伤的修复。大量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BMSCs)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肾小球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肾脏实质细胞,并发现 BMSCs 可以选择性地修复外髓质部的部分肾小管,恢复肾小管结构及功能。
肾性血尿的发病机理目前医学界认为与免疫相关,而MSCs的免疫调节作用在肾损伤起到良好的保护机制,比如MSCs对不同的T细胞亚群表现出不同的免疫调节功能。大量体内和体外实验表明MSCs能上调调节性T细胞水平,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无MSCs限制性,有研究证实MSCs可能通过调控辅助性T细胞17与调节性T细胞的转换从而调节机体的免疫。
实验发现慢性肾衰竭动物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蛋白尿明显降低。还有通过给大鼠移植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结果表明这可以使动物模型的血肌酐水平降低。
干细胞的出现,为改善肾间质纤维化、保存肾功能、延缓肾衰竭提供了一种新的改善策略。大量关于MSCs改善肾病的研究还持续地进展,这一领域的相关机理将会被越来越准确地呈现。
本文链接地址:http://domo-kenkou.com/zixun/7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