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干细胞疗治疗肾功能衰竭的可能性
[本文为疾病百科知识,仅供阅读] 发布日期:2019-12-30 阅读:1,167急性肾小管坏死是导致急性肾衰最常见的原因,一旦发生肾小管坏死,目前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采用血液净化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减少或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等待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以恢复正常肾功能。干细胞具有多能分化潜能,干细胞是否能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而用于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改善呢?有数据表明骨髓内的干细胞能横向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助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正常更新和肾小管损伤后的再生和修复。研究结果提示,肾小管坏死后的修复可能既有存活小管上皮细胞迁移后的修复,同时,也是肾脏缺血损伤后通过某种机制激活骨髓干细胞并移行至损伤的小管,分化为新生小管上皮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也提示干细胞移植改善肾小管坏死的可能性。如果骨髓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那么造血干细胞的这种分化能力就可用于改善急性肾小管坏死细胞移植来源。
慢性肾衰的原发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一旦进人慢性肾衰阶段,病变将渐进性而不可逆地进展,最终进入尿毒症期;慢性肾衰病理变化涉及肾组织中的多种细胞,包括肾小球内的系膜细胞、内皮细胞、足细胞以及肾间质、肾小管和毛细血管基底膜。经过研究发现维持正常肾小球结构和功能,主要有三种细胞,即足细胞(肾小球腔上皮细胞)、系膜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有效相互作用,任何一方的病变均有可能导致肾小球硬化的发生。
足细胞是一种形态结构独特的细胞,具有生物合成,维持肾小球毛细血管结构以及参与肾小球选择性滤过等多种功能。足细胞同时也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分裂增殖能力相当有限,一旦丧失就难以再生。足细胞的损害可带来一系列的继发性病变,如基底膜的剥离、裸露以及肾小球毛细血管与肾小球壁层上皮粘连等。
肾小球足细胞病变在肾硬化发展过程中起到相当作用,如能能设法早期修复损伤的足细胞就有可能阻止肾硬化和肾功能恶化的发展,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找到有效修复足细胞损伤的改善办法。虽然至今尚无有直接的研究实验提示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慢性肾袁,但如能利用干细胞的横向分化能力使之分化为足细胞以修复损伤的足细胞,就有可能为慢性肾衰改善开辟崭新的天地,在这方面我国医学工作者也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
干细胞研究是当今生物学最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领域之一,其应用将在生命科学领域引发革命性的新疗法,将为肾衰病人彻底摆脱血液净化和肾源缺乏而不能进行肾移植带来新的希望,为改善肾脏疾病提供新的突破口。干细胞是指具有无限或较长期的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至少一种高度分化子细胞的一类细胞。按分化潜能的大小,干细胞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
实际上,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以及成体的不同组织中均存在干细胞,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干细胞的数目逐渐减少,其多向分化潜能也逐渐变小。发育生物学认为,细胞分化是稳定的,而且一般不可逆,细胞一旦沿着一定方向发生分化,便不会再返回原来的状态。成体干细胞由于其来源丰富,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必将在将来的细胞移植改善中产生巨大作用。
按分离来源上讲,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增殖能力最强,分化潜能较宽,是最理想的“种子细胞”,除了技术上的问题,主要的困难是因此而带来的伦理道德争议,一些国家明令禁止进行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成体的许多组织,虽然成体干细胞的分化潜能低于胚胎干细胞,但提取来源众多,将受体自身成体干细胞诱导分化并进行特殊发育后回植入病人体内,可以避免异体移植而出现的排异现象,而且成体干细胞用于改善也不会引发伦理道德问题。但是成体干细胞应用依旧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限制。毕竟关于肾脏组织是否存在干细胞目前也尚无定论,即使在肾组织中有干细胞的存在,想必数量也必定稀少,通过从肾组织分离、纯化干细胞用于临床改善,其可能性也是极小。
不容否认,人类已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生物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干细胞改善大量目前尚无法治愈的疾病抱有巨大的期望。世界着名学术期刊《科学》将由美国科学家探索的“取自人胚胎或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可用于培养成不同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有望成为移植器官的新来源”的发现连续于2000年和2001年两度评定为世界“十大”科技成果,由此可见,千细胞移植在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中有着美好的前景。虽然就目前的研究水平来看,此项技术距真正临床应用尚有一定距离,干细胞移植改善肾功能衰竭也还需要走很长的荆棘之路。但干细胞基础研究取得的成就表明,干细胞改善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推荐阅读:血液净化技术:实现健康生活的高品质追求
本文链接地址:http://domo-kenkou.com/gxbzs/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