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本文为疾病百科知识,仅供阅读] 发布日期:2019-12-31 阅读:1,006糖尿病已经慢慢成为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很多的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种疾病盯上的。关于糖尿病的类型,目前还是有很多人存在误解,最常见的就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今天就跟大家详细比较一下。
关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①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被人们称为青年发病型糖尿病,是因为它的发病年龄一半在35岁之前,一共占糖尿病患者的10%以下,比例远远低于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终身需要进行胰岛素改善,也就是说这类糖友在确诊开始就需要注射胰岛素,并且终身不得停用。原因其实比较简单,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完全失去了生产胰岛素的功能。
在1921年胰岛素发现以前,1型糖尿病患者没有太多的降血糖方法,很多的糖友都慢慢死于各种并发症。随着胰岛素的发现和应用,1型糖友也能像正常人一样活着。
②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又被人们称为成人发病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以前人们对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叫法,因为这种叫法常常会引起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改善的误解,所以现在医学界都不提倡这种叫法。
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一半在40岁之后,人数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是最为常见的一类糖尿病。
2型糖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没有完全丧失,甚至有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产生过多,但胰岛素作用效果大打折扣,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胰岛素抵抗”,因此糖友体内的胰岛素只是一种相对缺乏,因此还可以通过一些口服降糖药来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来达到改善糖尿病的作用。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5个区别
①发病年龄
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很少会有例外;
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一半在40岁以上,50岁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很少。
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当然,现在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是越来越常见,这可能跟生活作息、体质等有着密切联系。
②临床症状
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却常常没有明显的“三多”症状。很多的2型糖友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只有在进行体检的时候才会发现血糖异常。1型糖友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所以常常能够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③发病时体重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的人,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容易患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人在发病之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得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的消瘦症
状。
④易出现的急慢性并发症
1型与2型糖尿病都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类型上有些差别。
在急性并发症方面,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则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的患者容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在慢性并发症方面,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而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是很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了会经常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之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比较高,而且经常并发高血压。
因此2型糖友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几率会比1型糖友高出很多,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区分点。
⑤临床改善
1型糖尿病患者目前只有通过注射胰岛素,并且控制饮食和运动,才能够有效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都没有明显的效果。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合适的运动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改善,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当口服降糖药改善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对于那些通过比较还无法正确判断患病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去医院做一次检查,主要包括以下这些:
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或C肽检查:了解患者体内胰岛素是绝对缺乏还是相对缺乏。
各种免疫抗体的检查:如GAD抗体、ICA抗体等,可了解患者的糖尿病是否与免疫有关。
干细胞或能逆转糖尿病
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未分化细胞, 再生医学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是间充质干细胞,简称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自我更新以及分泌多种因子参与损伤的组织与器官修复和再生被广泛应用于改善,大量的试验和临床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或特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胰岛β细胞,同时促进巨噬细胞M1向M2转化,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促进胰岛再生,伴随血糖的改善,使胰岛和β数目再生,干细胞回输其分泌效应改善了损伤环境,促进损伤胰岛的a细胞和b细胞转化,达到修复损伤胰岛的目的。
推荐阅读:日本干细胞:免疫细胞存储有何意义!
本文链接地址:http://domo-kenkou.com/gxbzs/3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