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心肌梗死的护理知识
[本文为疾病百科知识,仅供阅读] 发布日期:2019-07-11 阅读:999心肌梗死的护理知识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在硬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血栓,造成血管管腔堵塞,从而使动脉中的血流量急剧减少或出现中断的现象,导致相应的心肌出现急性、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和缺氧,长达 1h 以上就会最终导致心肌坏死。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常常为连续的后胸骨疼痛、身体发热、体内白细胞急速增高、心肌急性缺血和损伤等,严重时会出现低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休克。心肌梗死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心肌梗死发病后患者须立即进入监护改善。
心肌梗死概述
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但是由于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和医用设备的不断完备,其抢救成功率大大提升。与此同时,在积极的临床改善中不可忽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效的护理服务对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改善预后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心肌梗死的护理工作,整体已经向着专科化、系统化、全面化发展,但仍无法避免有部分护理工作做得不到位的情况出现,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对心肌梗死的护理知识相对欠缺,也说明护理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心肌梗死护理知识
1 护理知识
心肌梗死的护理工作要做到位,首先要了解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诊断知识,然后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若患者出现疼痛,这是心肌梗死的常见临床表现,主要就是由心肌缺血缺氧导致;若患者出现自理能力的缺陷,则是由于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疼痛与不适,甚至是心律失常,患者急需要卧床休息;若患者活动无耐力,则是由于身体供氧不足导致的;若患者出现便秘,则与患者进食太少、身体长时间未活动有关;若感觉患者有恐惧的情绪,则与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产的濒死感有关;若患者出现气体交换受损,则与急性左心衰相关;若患者出现表情淡漠、血压下降、心率急速加快等不良症状出现,则表明患者可能会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内部出血以及休克等危险情况出现。因此,了解这些护理诊断知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痛楚与不适,及时改善有效预防危险情况的发生。
2 护理方法
了解了有关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内容与实施措施,才能更好地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从而保证护理的改善效果。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症状、生活、心理、改善、用药等各方面进行有效护理,同时实施护理的措施主要有:
①基本护理。即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饮食管理、休息与下床活动指导以及保持患者大便通畅等一系列的护理工作。
②观察病情。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呼吸等各项指标有无异常,判断是否有并发症出现的早期迹象以及危险情况出现的可能性。
③疼痛护理。患者出现疼痛必须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及时询问并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变化适当地使用药物止痛,同时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
④心理护理。心肌梗死患者本就病情危急,特别是疼痛剧烈时患者易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甚至是濒死感,则需要与他们进行沟通,分散注意力,消除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并鼓励患者进行积极改善。
⑤用药指导。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对症下药,明确患者是否对某种药物或成分有过敏现象,同时对患者讲解药物疗效、服用方法和剂量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药物服用过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须进行诊断,是否会影响患者的体征变化或加重病情。
⑥健康指导。对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予指导和建议,嘱咐他们合理饮食,均衡膳食,并坚持适当锻炼,保持体重,避免肥胖等。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提醒患者避免危险因素,积极改善身体其他疾病,控制潜在的危险因素,定期复查。更重要的是,指导患者如何在心肌梗死发作时进行紧急自救。
总结
心肌梗死的护理工作,想要顺利展开并取得明显效果,既需要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明确患者的病情,进行全方位指导与服务,也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并遵医嘱做好自我护理。一方面,护理人员需要同时加强医学和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端正态度,并切实提高实际服务能力,不断地优化护理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患者加深对所患疾病的认识,掌握自我护理的基本知识,积极地接受与配合改善和护理。这样的话,心肌梗死的护理质量和水平会有很大提高,进一步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改善效果。
本文链接地址:http://domo-kenkou.com/xyjhzs/1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