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先端医疗|干细胞治疗肝硬化新方法
[本文为疾病百科知识,仅供阅读] 发布日期:2020-08-28 阅读:1,512据估计,在中国,各类肝病患者约4亿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者8600万例,占23.5%;慢性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者1000万例,占2.5%;酒精性肝病6000万例,占15.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亿例,占50.0%,其他肝病3700万例,占3.9%。
我国是肝硬化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国家。我国的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数为酒精性肝硬化。
肝硬化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脏慢性、进行性的弥漫性改变。其特点是一种病因或数种病因反复、长期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变性和坏死。我国较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其次为丙型肝炎。
肝硬化病死率非常高,仅靠内科保守改善患者的病死率达70%。重症肝病的替代改善是临床改善的重点和关键手段,主要是肝脏移植、人工肝、干细胞移植改善。
传统干预肝硬化方法——肝移植,虽然是较有效干预手段,但由于肝源缺乏、手术费用较高及术后排斥反应等问题,使得肝移植干预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肝硬化干预方法研究成为是医学界研究热点。
干细胞移植,被医学界称之为人类生命的希望之光。干细胞的应用前景源于能分化为其它成熟细胞、组织和器官。目前,我们是用捐献的器官和组织来替代病变和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但不幸的是需要器官和组织移植的病人数远远超过供应量。多能干细胞提供了能更新的替代细胞和组织,以改善数不胜数的疾病。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解决许多医学难题。
干细胞改善肝硬化
干细胞(MSCS)是一种低免疫原性干细胞群,具有易获取、易扩增、易保存等特点,可诱导免疫耐受、降低免疫反应、促进损伤修复。干细胞因其可自我复制、多向分化、高度增殖等优势而成为替代肝脏移植改善肝硬化有效方法。
干细胞作为一类具有自我更新扩增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目前临床上改善肝硬化所使用的干细胞主要有3种:脐血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干细胞移植改善肝硬化的临床应用虽刚刚起步,但有取得良好疗效的多篇报告。多数患者接受改善后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改善,并且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价格低廉,避免了免疫排斥又不涉及伦理道德等问题
干细胞改善肝硬化的方法是:首先用专用的干细胞分离器采集、分离患者本人外周血或骨髓血干细胞,然后在无菌细胞实验室进行纯化、分离、鉴定和培养,较后通过静滴或介入的方法,将干细胞经肝动脉或门静脉输入到肝脏内,当干细胞被移植到患者肝脏组织后,就像种入肝脏的“种子”,在肝脏这块“田地”里“入乡随俗”地分化为肝脏细胞,以替代因炎症损伤、病毒损伤,而退变、坏死的肝细胞,恢复肝脏功能,达到改善的目的。
文献报道,日本学者把骨髓干细胞用肝细胞生长因子刺激后诱导培养出了肝脏细胞,还有科学家把造血干细胞培养成肝细胞。
临床的实验都证实,干细胞移植入人体肝脏后,可直接到达受损的肝脏细胞部位:这些移植的干细胞一方面能根据周围微环境分化成新的肝脏功能细胞;一方面还能够“催醒”自身肝脏细胞“再生”;另一方面通过干细胞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修复和营养受损的细胞。三者综合作用,修复和替代机体已经发生病变的细胞,是患者肝脏功能逐渐得到恢复。
干细胞技术是逆转肝硬化、肝腹水的较终途径之一,被人们誉为神奇的“活肝术”。肝硬化患者经干细胞移植改善2-4周后,食欲不振、乏力、腹水等症状显著减轻甚至消失;8-12周,干细胞开始分化,八项关键性生化指标可望恢复;3-6个月,随着新的肝细胞不断增加,受损肝组织得到修复,肝功能逐渐恢复,患者体征可获全面改善,步入康复阶段。
干细胞改善肝硬化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如乙型肝炎肝硬化,丙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各类肝硬化、肝腹水。
禁忌症:如高度过敏体质者,全身衰竭生命体征不正常,合并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者。
推荐阅读:日本血液净化:动脉硬化早期有哪些表现
本文链接地址:http://domo-kenkou.com/gxbzs/gyh/5471.html